热点资讯
【盘点2022】上海环交所2022年创新实践十大案例
发布时间:2023-01-20
1.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主题指数产品发行上市
2022年7月4日,易方达、广发、汇添富等8家头部公募基金公司推出首批“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挂钩的ETF基金,在沪深两市上市发行,基金总募集规模超160亿元,在同类指数基金中居于首位。“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由上海环交所与上海证券交易所、中证指数公司共同开发。9月22日,首支场外碳中和指数基金华安中证上海环交所碳中和指数基金正式发行。
2.支撑上海浦东、福建三明成功入选首批中国国家级气候投融资试点
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等国家九部委联合公布首批气候投融资国家试点名单,上海环交所作为唯一专业机构支撑申报工作的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建省三明市成功入选。
上海环交所不断深化完善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尝试更优的气候金融发展模式。深度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协助地方建立健全气候投融资机制体系、政策体系和基础设施,推动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积极引导金融资源与社会资本流向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领域。
3.助力第五届进博会及2022世界物博会首次实现会展排放及个人碳足迹“双重零碳”
2022年,上海环交所支持第五届进博会及2022世界物博会践行绿色办展,通过为会议举办和参会人员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碳计算”和“碳抵消”,首次实现会展排放及个人碳足迹的“双重零碳”,是大型会议及活动践行减排责任的积极尝试,对于绿色低碳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意义。
4.首批企业完成EATNS碳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2022年10月18日,首批完成EATNS碳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并通过EATNS碳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委员会复核评审的企业正式获得EATNS碳管理体系评定证书。
助力企业开展碳管理体系建设是上海环交所服务全国碳市场发展、服务地方政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服务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工作举措。目前宜兴、常州等10余个地方政府均已开始推动当地EATNS碳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已启动EATNS碳管理体系贯标工作。
5.全球首个碳资信评价标准发布并投入金融应用试点
2022年7月16日,首个碳资信标准《企业碳资信评价规范》发布,该标准是首个反映“双碳”目标下企业偿债意愿和能力的标准,接轨传统信用评级的财务因素并对接金融资源,可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评级等领域予以应用。在宁波开展的全国首个碳资信评价及金融应用试点,目前首批金融机构已采用企业碳资信评价等级结果为近百家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
6.支撑苏州工业园区碳普惠体系启动
2022年11月16日,由上海环交所支撑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碳普惠体系正式启动,作为全国首个实现自愿减排交易的市场化碳普惠体系,苏州工业园区碳普惠体系将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便捷的碳减排量认证和交易服务,推动绿色低碳生产方式转型,为地区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7.发布氢价指数体系,助力氢能行业发展
2022年9月22日,上海环交所联合上海期货交易所共同发布中国氢价指数体系首批“长三角氢价格指数”。
指数直观反映了长三角氢价格及清洁氢价格的总体水平和变动趋势,对氢能源上下游关联企业决策、投资分析等具有价格参考作用,致力于形成有效的氢能行业市场价格风向标。
8.首单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落地
2022年1月,上海环交所协助太保产险落地全国首单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基于草原碳汇原理与遥感数据分析,以专业碳汇价值评估方法完成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为包头市达茂旗的农牧民提供草原碳汇绿色生态风险保障。
9.BIOFIN上海试点项目发布第一阶段研究成果
2022年12月14日,上海生物多样性投融资倡议(BIOFIN)项目组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共同发布了BIOFIN上海试点项目第一阶段研究成果——政策和机构回顾(PIR)报告。在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上海环交所作为主要承担单位之一,研究、执行项目任务,结合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投融资政策背景及市场发展现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实现机制与落地模式。
10.碳定价与有色金属价格传导关系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2年,上海环交所联合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海证期货有限公司,开展了碳定价与有色金属价格传导关系研究,并形成《国内碳定价机制对大宗商品(有色金属)价格影响的传导研究》报告。该项目以电解铝行业为切入点,在碳定价机制理论及未来全国碳市场价格预测的基础上,对碳定价对有色金属价格的传导机制和渠道做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为后续场外风险对冲产品的开发以及低碳铝交易品种的上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在《能源》杂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