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
全国碳市场建设系列活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碳市场制度构建研究”研讨会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2021-05-24
2021年5月22日上午,“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碳市场制度构建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行。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与复旦大学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是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全国碳市场建设系列活动之一。来自最高人民法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安徽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上海政法学院等单位50余位专家学者和实务部门的同志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环境和资源保护法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梓太主持本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共设置了六个议题,分别是:当前我国碳配额市场交易、碳权利与碳义务构造研究、中国碳交易市场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展望、中国碳排放权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展望、绿色金融视角下的碳市场制度构建以及域外碳市场制度考察。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经理宾晖以“当前我国碳配额市场交易”为题作主题演讲。宾晖从中国碳市场制度建设的现状出发,首先说明影响碳市场的主要因素为“有偿分配的比例”和“碳价”,并强调应当正确定位碳市场的功能,真正通过市场实现减排成本最低化的目标,形成新的市场和经济发展点。其次,他总结了我国碳交易制度的现状,就不同制度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最后,他认为未来碳交易市场的稳定发展有赖于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夯实、立法的逐步完善和功能的准确定位。
复旦大学张源庚就“碳权利与碳义务构造研究”做主题分享,他对碳排放权的权利性质进行了辨析,结合《蒙特利尔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探讨了关于限制碳排放的具体规定,最后从发展权、准物权、环境权和碳排放权的属性关系问题上进行探讨研究,他认为根据主体和客体的变化,碳权利会扮演不同的权利身份角色。
张叶东就“绿色金融视角下的碳市场制度构建”做主题分享。他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出发,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发展碳交易市场、碳金融以及绿色金融。他分别从外部性理论和现代产权理论出发,论证构建碳市场金融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剖析了碳市场发展在市场建设层面、金融监管层面和法律制度层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碳金融一级市场案例和二级市场案例的具体分析,提出未来碳市场制度的构建的方案和设想,包括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碳市场监管制度完善以及碳市场法律体系的构建。最后他就上海试点绿色金融法庭进行展望。
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主审法官孙茜就以上主题发言进行了点评。她首先对各位发言人的汇报表示感谢,随后她表达自己的三点体会:第一,她认为自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计划以来,全国上下都在积极讨论、认真研究碳排放的相关制度。碳达峰、碳中和计划是“两山”理论生动的演绎,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步骤。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将碳交易制度作为研究的重点。第二,她对未来与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司法实务工作进行了展望。第三,孙茜法官认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应是碳排放权或者碳排放配额的法律属性问题。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保护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政法学院王文革教授及华东政法大学张璐教授等专家也在本次研讨会上作了精彩发言。
全国碳市场将于6月底正式启动运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碳市场能力培训,碳金融、碳中和、碳普惠主题论坛,碳交易系列讲坛,以及交易规则的高级研讨会等碳市场建设系列活动,为全国碳交易市场顺利启动和运行提供全面的保障和服务。